身體發炎、骨質疏鬆竟是腸道出問題?腸道專家林榮俊教授:透過菌叢檢測,找出身體的隱藏疾病
50+整合企劃
2024-05-31

很多人都知道腸道健康對人體很重要,從腸胃、免疫系統到三高,甚至連骨質疏鬆都與腸道關聯密不可分。最新的研究發現,其實「老化」快慢也與腸道有關。也因此了解自己腸道內的「好菌」與「壞菌」組成,除能知道「腸道菌相失衡」,還能從中發現甚至預測未來罹患某些疾病的風險。
走進藥局,架上琳瑯滿目的益生菌商品,有些功能標榜腸道保健,有些宣稱可以調整過敏體質、改善睡眠,甚至還有能調節心情與壓力等,這些益生菌產品,幾乎都是強調個別益生菌菌株的功能,好比嗜酸乳桿菌、雷特氏菌具有保健腸道效果,但根據最新研究趨勢,相較於以往是從單一菌種切入,目前其實更重視的是腸道菌相的平衡。
腸道健康與否 並非取決單一或少數好菌群
長期研究腸道環境與菌叢研究的北醫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教授林榮俊表示,人還沒出生之前腸道就已經有細菌存在。「胎兒在母親的肚子裡時,因為吸收母體的羊水,然後經由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建立自己的腸道菌叢,再加上媽媽懷孕時的狀態,包括飲食、壓力,都影響到出生後寶寶的腸道菌相,也因此每個人出生時的腸道菌生態、腸道菌數量各不相同。
「以前的觀念大家都會覺得說,某些疾病的發生可能和某一株或兩株腸道菌有關,但隨著研究方法越來越先進與全面,疾病的產生其實與腸道整體環境的平衡與否有關。」然而現代人壓力大,加上喝酒、抽菸、大魚大肉、熬夜等後天因素,也都會增加身體、腸道壓力,腸道菌相平衡自然就容易受破壞,讓腸道內壞菌變多,細菌生態多樣性也會變差,稱之為「腸道失衡」,不只是消化道,更會影響全身健康,甚至導致百病叢生。想維持腸道生態健康、多樣化,就得從「環境打造」著手,調整腸道好菌整體環境,才能真正改善腸道、身體健康。
他舉例,可以把腸道想像成是一個工業區,好菌代表是好商家、壞菌則是黑心商家,如果工業區好商家多,生產出的商品都是優良的,黑心商家就會慢慢的消失殆盡,環境就會越來越好。反之,如果大部分是黑心商家的話,大家都一起做壞事,劣幣驅逐良幣,這個環境就會越變越差。也因此提升自己體內的好菌數量和菌種多樣性,是讓腸道維持平衡的重要關鍵。

北醫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教授林榮俊(左);萬芳醫院骨科醫師陳昱斌(右)。
菌叢生態失去平衡 不只生病也會造成慢性發炎
最近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腸道菌也會影響我們身體老化的過程。萬芳醫院骨科醫師陳昱斌表示,慢性發炎會加速老化的速度,而慢性發炎可能最重要來源的因素是來自於我們身體裡面的細菌,當然其中最大的一部分就是腸道菌。「尤其是對於50歲之後常見的骨質疏鬆症,危險因子之一就是慢性發炎。」
陳昱斌進一步解釋,腸道內的發炎物質會增加破骨細胞的活性、加速全身骨質的流失,因而造成骨質疏鬆症。他表示,臨床上曾經將骨質稀少、骨量正常與骨質疏鬆三組人的腸道菌做分析,發現到腸道菌種的表現與分佈的樣態上,被認定是對骨質有害的菌叢在骨鬆族群上特別的高。「由此可知,改善腸道健康相對可以促進骨骼健康,也因此除了補鈣,透過飲食確保腸道健康十分重要,加上搭配適當運動,將能大大降低骨鬆風險。」
個人化檢測 找出未來疾病風險
腸道平衡既然如此重要,那要如何知道自己的腸道狀況?林榮俊表示,現在很多醫院的健康管理中心,都有提供個別化的腸道菌叢檢測服務,讓民眾透過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技術,採集糞便中的腸道菌進行分析,了解自身腸道內的菌種類型及多樣性,做出相關疾病風險評估。
「透過不同的腸道菌相圖譜的數據累積,可以幫助醫師確定疾病的分類和程度,評估個體的健康狀態,提供預防措施和健康管理建議,以減少潛在的疾病風險。目前為止,透過腸道菌叢檢測,已經可以診斷出糖尿病,骨鬆、肌少、腸胃、高糖、高血壓、高血脂等14種疾病風險。」
林榮俊最後提醒,在選擇保健品前,如果能進一步了解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腸道的問題,再透過天然原料補充,讓身體自己養菌,便更容易實現腸道菌相平衡。陳昱斌也認為,50歲後的保健之道,最重要的還是要遠離壓力源,保持心情愉快,腸道菌叢自然就維持相對良好的健康狀態,再加上適量的運動習慣和均衡飲食,自然能改善身體發炎反應,讓自己邁向健康老化。
引用文章來源: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30803
►50+Talk Podcas 來聽聽腸道專家怎麼找出身體的隱藏疾病
https://fiftyplus.pse.is/6269eg